
涉事论文于2017年6月发布在《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图/电子杂志截图
近日,一篇题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的论文引发广泛关注。论文中称“选取了子宫肌瘤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男性会患子宫肌瘤?该论文被指“过于离谱”。
据报道,该论文在线公开时间为2017年11月29日,作者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霍文静,于2017年6月发布在《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该期刊创刊于2014年5月,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管、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主办的国家级医学期刊。
对此,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官方微博5月5日发布情况说明称:经核查,网传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我院依规依纪给予护士霍某某记过处分、降级处理,取消其五年内各类晋级晋升等资格。
医院在第一时间开展调查、做出处理,值得肯定。然而,这篇论文在发表8年后才被发现,如此离谱或许只能说明,对于论文,不论是作者,还是作者所在单位,在意的仅仅是发表而已,并不关注论文的质量,甚至不关注论文究竟写了什么。
对于这篇离谱论文,作者所在医院已经做出处理,期刊的主管部门也要对期刊发表这篇论文进行调查、处理。要反思这么离谱的论文怎么能发表在权威期刊上,并切实推进破除唯论文评价改革。对于医护人员来说,要重视考核、评价临床实践能力和工作业绩,就是做学术研究,也必须关注研究成果本身,而不是以学术期刊发表为唯一标准。
对于当前一些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有人曾调侃,可能就作者和编辑两个人看,现在看来,这篇论文更极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篇离谱论文发表?需要期刊主管部门做出调查,回应公众关切。
从基本的常识看,作者发表论文的目的,是为了考核、评职称。那么,为何其所在单位也没有发现论文这么离谱呢?原因恐怕也是只在乎有没有论文发表(并在网上查到),而根本没看论文写了什么。
这也是当前唯论文评价存在的问题。简单来说,唯论文评价关注的就是论文是否发表,发表在什么期刊上,至于论文写了什么,是否具有创新价值,则很少甚至根本不关注。这种只关注论文发表的学术评价体系,也就不可避免地催生出论文造假、代写产业链。因为重发表不重论文本身,因此,医护人员就可能走歪门邪道,诸如花钱请中介代写、代发,只要事后不查出造假、抄袭,就很难被发现。但中介的“输出能力”也有限,就往往会粗制滥造。
有关针对学术不端的调查显示,据财新杂志报道,在《自然》杂志今年年初发布的2014年至2024年“撤稿率最高科研机构”中,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以总撤稿率超过5%位居全球榜首(撤稿量超100篇),这一比例是全球平均水平的50倍。而撤稿的原因包括造假、抄袭、代写等诸多原因。
回到齐鲁医院这篇论文上,只要任何一个环节稍微看一下论文,就会发现其离谱之处,然而这么离谱的论文却在发表后8年后才被注意到。那么,发表这样完全没人看的论文,以及发表离谱论文的期刊,究竟有什么价值呢?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破除唯论文评价改革。这篇离谱论文的存在,警示必须坚定推进破除唯论文评价改革,要建立科学的、具有公信力的重视实际业绩的人才评价体系,把医护人员从唯论文评价中解放出来,也从根本上治理荒谬、离谱的学术不端问题。